《志愿军·存亡之战》是一部描述铁原之战的电影,目前豆瓣评分7.5,这个分数体现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不同看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电影中的铁原之战与真实事件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以下是电影中的铁原之战和真实铁原之战的四大主要出入:
第一,真实铁原之战的战略意义和电影中的呈现不一。 铁原之战是抗美援朝历史上的一次伟大战役,但它的具体战略意义并非电影中所述的“粉碎敌人抢占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当时美军的真正作战意图是:重点进攻铁原、金化、华川水库(山阳里),通过战略布局,完成占领“铁三角”底边的目的。他们打上甘岭等高地,也是这个目的。美军利用地形,形成更好的防御,这种战略布局展现出了他们的谋略和章法。电影中虽然也有描述美军试图摧毁交通枢纽的情节,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主要目标。
第二,电影中倾向于将铁原阻击战的胜利放在一个营身上,并突出了个人,尤其是陈凯歌儿子陈飞宇所扮演的患有失忆症的志愿军的作用。但真实抗美援朝中,63军能在铁原顶住美军的强大攻势,主要依赖189师。189师分散成无数个小队,在战线上搭建了两百多个阵地,是其能顶住敌人强大火力的原因。
第三,电影中提到的女兵李晓用广播进行的心理战术,在真实铁原之战中虽然确实使用了心理战术,但绝对没有电影中的这一情节。志愿军非常善于运用心理战术,铁原之战中,郭恩志连长发明了一种名为“三朵花战术”的心理战术,利用敌人的恐惧心理,在阵地前沿布置假目标,再用探照灯射击目标,制造混战假象,以迷惑敌人,使敌人形成误判。
第四,电影中铁原之战中,关于水库的使用方式也与真实情况有出入。电影中志愿军徒手去拧动数个水库闸开关盘的镜头并不符合真实历史。实际上,要让水库的水倾泻而出,最好的方式是直接炸毁水库。只有这样,水库的水喷薄而出,才能达到重创敌军坦克部队的目的。
虽然电影中呈现的铁原之战与真实事件存在出入,但它仍然基本符合真实历史。这场惨烈的战役,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也提醒我们,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发扬民族精神,就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