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去看电影前,朋友跟我说:“记得多带点纸巾,我觉得你会哭得很惨。”我笑着说:“我应该不会。”
我原以为我不会哭,或许是因为我潜意识里觉得,这不过是一部治愈系的电影。--- 治愈被残疾的肉体禁锢了健全的灵魂的普通人和治愈在思想和认知上囿于刻板印象和成见的普通人。
然而,电影一开场,便给我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 “是了,这部影片的主角,是脑瘫患者刘春和,而不是演员易烊千玺。”
当我看见银幕上刘春和瘦小的身体摇摇晃晃地走上楼梯时,我一下子便忍不住红了眼眶。刘春和走上的这条又高又难走的楼梯,就像是他走进社会的道路,每一步都沉重且艰难。
他站在天台上,往下探头的瞬间,写下歪歪扭扭的遗嘱的瞬间,抬头看天的瞬间,在无数个瞬间,都是他一次又一次努力拼凑成的完整的自己一次又一次被打得破碎的瞬间。
他就像一面被人摔破了无数次,而又默默粘合了无数次的镜子,身上全是歪歪斜斜的裂缝。
这些裂缝,给他带来痛苦的同时,却也是他唯一得以自救的方式。
“刘春和是脑瘫,不是傻子。”
“我是个正常的二十岁成年男性。”
“很多人都以为,我们除了吃喝拉撒,没有别的需求。”
在看《小小的我》这部电影以前,我一直以为脑瘫患者就是智力不正常的残疾人,却不曾真正去了解,他们是除了在肉体上存在某些缺陷以外,在其他方面完全是正常人状态的一个群体。
脑瘫患者是清醒的。
正如刘春和一次又一次无比清醒地感知着身体的缺陷给他带来的痛苦。
他一直都清醒地知道妈妈不给他过生日的原因;他在培训机构试讲课上,清醒地听着台下孩子们对他的嘲笑却还是坚持把课讲完;他在公交车上给一位带着宝宝的妈妈让座后,清醒地撞上那双写满歧视和不尊重的眼神;他藏在行李箱里,清醒地地从父母未曾在他面前吐露的心声中得知,原来自己是他们生活里的累赘,没有了他,或许他们的生活会好过许多;在鼓起勇气牵起雅雅的手却被她挣脱了的时候,清醒地明白像他这样的人,是没有那么容易就能获得幸福的,也很难让人真正打心底里接受;在他小心翼翼地去哄哭个不停的妹妹,却被妈妈误会他是想要伤害妹妹而一把将他推开时,清醒地面对妈妈并不爱甚至是厌恶他的事实。
正因为清醒,所以刘春和会痛苦。
正因为清醒,所以刘春和要在社会上赢得一份尊严。
“不只是钱,我有工作,是尊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哪怕阳光照不到的阴暗处,它也在奋力生长,哪怕它如米粒一般的大小,它也不自暴自弃,不自惭形秽,它凭借着一己之力,活出了不输牡丹的尊严。”
我们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很多东西,对脑瘫患者而言,是需要鼓起极大的勇气和付出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多得多的努力才能够得着的。
为了向咖啡店老板证明自己是一个记性很好的普通人,刘春和执着地表演报菜名和绕口令。在那一刻,刘春和勇敢而又坚韧的灵魂挣脱了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身体和很是吃力的表达。他的努力,让他赢得了一份在咖啡店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这让他在社会上得到了一份他该有的尊严。
给培训机构投简历,学会打鼓,渴望爱情,去咖啡店面试,考驾照,拿到师范大学录取通知书,这是刘春和勇敢走向社会和走进人群的印迹。
他只有一个渴求: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刘春和是什么人呢?刘春和是一个勇敢,坚韧,真诚,可爱,记性很好,会写诗并且拥有一个如星辰般璀璨的灵魂的普通人。
他可以做任何事情,甚至比大多数的我们要做得更好。
对我来说,《小小的我》这部电影,其实最让我觉得感动的是,平日在社交平台上或者现实生活中比较少见的脑瘫群体,突然变得常见起来了。
我看着他们大方地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时脸上洋溢的那抹张扬而又自信的的笑容,这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意义。
请记住,刘春和是个脑瘫患者,脑瘫不是傻子。请记住,刘春和是一个非常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请记住,刘春和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他需要独自经历的人生。在他的剧本里,他是主角,而在我们的剧本里,他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普通人。
易烊千玺:“我们的眼睛里除了平视或仰视,更应该经常俯视,俯视疾苦和病痛,俯视角落和夹缝。我们眼中看到的,除了繁华盛景,还应该有世间冷暖。我们应该拥有的,除了海纳百川的眼界胸怀,还有悲天悯人的创作灵魂。”
刘春和:“我站在人群里,跟各种各样的目光撞上过,有怜悯我的,有恐惧我的,也有厌恶我的,可很少,会有一种眼神,是敢于直视我的,拿我当自己人的。”
易烊千玺会看见刘春和,真诚热烈的灵魂会看见同样真诚热烈的灵魂。
最后,新的一年,许个愿望:
愿每一个刘春和生活顺利,平安健康。在幸福的意义里,应该有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