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冒品牌润滑油黑色产业链曝光

在夜色掩护下,一桶桶假冒润滑油如同幽灵般“生产”出来——没有合格证?找制图公司做一个;没有防伪标识?找信息公司印一张;桶身颜色不对?找来正品包装现场比对刷漆……经过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检察院对上下游犯罪全方位打击,这条假冒名牌润滑油的黑色“供应链”最终被彻底斩断。

90桶假油经过层层转手

时间追溯到2022年,做润滑油生意的高某得知,做运输生意的吴先生在池州市贵池区某船舶公司定制了一艘船,需要大量船用润滑油。于是,高某与吴先生签订了采购合同,将90桶某品牌润滑油卖给了吴先生。然而,吴先生在验货时发现,随货而来的油品检验报告单信息与该批润滑油的批号不一致,心生怀疑的吴先生随即拨打了举报电话。

经过调查,贵池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认为该案涉嫌刑事犯罪,遂移送至池州市公安局贵池分局。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这条假冒润滑油的供应链转了好几手,最终指向了由张某实际控制的乙公司。

全链条追查上下游犯罪

从2023年8月25日起,公安机关陆续将涉案的张某、王某等10名犯罪嫌疑人移送至贵池区检察院审查起诉。这是一起典型的上下游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类犯罪案件。乙公司主要负责灌装生产,甲公司主要负责对外销售,两家公司联系十分紧密。为了掩人耳目,所有灌装运送的工作都是在下午5点到半夜在当地的润滑油市场北排六号进行。

经过审查,贵池区检察院发现,两家涉案企业共假冒了长城、昆仑、美孚、壳牌、环球5个润滑油品牌,并在全国多个省份销售,其中乙公司涉案180余万元、甲公司涉案120余万元。审查起诉期间,办案检察官联系了上述5家被害企业,向他们介绍案件的办理情况。

同时,朱智光注意到,犯罪嫌疑人中有两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入职甲公司后的岗位分别是美工和文员,兼职做客服、统计等工作,犯罪情节轻微,案发后积极向部分被害企业进行赔偿,获得被害企业谅解。于是,贵池区检察院最终对二人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经贵池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法院以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分别判处张某、王某等8名被告人三年至一年不等有期徒刑,部分适用缓刑,各并处罚金。

推动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更好保护知识产权

“受案后,我们发现张某在浙江杭州也有相关犯罪事实,鉴于其犯罪结果发生地主要在池州,我们联系了办案机关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对其在杭州的相关犯罪事实并案处理。”朱智光告诉记者,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往往呈现多点多面特征,将张某在杭州所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的案件合并审查,能够更好实现系统惩治,节约司法资源。

“侵犯知识产权案件中,产业链条化、团伙犯罪趋势较为明显,对案件的整体审查造成一定困难。”贵池区检察院副检察长王乔表示。

以该案为契机,2024年10月21日,贵池区检察院再次联系杭州铁路运输检察院,通报案件处理情况,并就建立知识产权案件联络会商、业务协作、信息互通等工作机制进行会商,推动建立跨区域协作工作机制,形成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合力。

(检察日报·法治新闻 作者:吴贻伙 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