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贴暖宝宝7小时导致二度烧伤,低温烫伤的隐形威胁

随着冬季的到来,低温烫伤患者逐渐增多,成为医院烧伤科和急诊科的“常客”。最近,一则关于女子因长时间使用暖宝宝而导致二度烧伤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低温烫伤的潜在危险,也提醒我们在使用取暖设备时需谨慎小心。

事件回顾 高女士是一名长时间使用电脑的上班族。由于频繁敲击键盘,她患上了腱鞘炎。每到冬季,病情就容易反复。上周,高女士的腱鞘炎再次发作,为了缓解疼痛,她在腕关节上贴了一张暖宝宝。7个小时后,当她揭下暖宝宝时,发现手腕上竟然冒出了一个大水疱。尽管在贴暖宝宝的过程中,高女士并未感到任何灼热或疼痛,但水疱的出现让她意识到可能发生了烫伤。她立即用凉水冲洗患部,并前往附近医院烧伤科处理伤口。

经过医生的检查,高女士的烫伤被诊断为二度烧伤。原来,水疱只是表面现象,水疱下的皮肤组织也已经被烫坏。医生告诉她,这种低温烫伤虽然看起来不严重,但由于发现晚、与热源接触时间长,实际上已经造成了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

低温烫伤的隐形威胁 低温烫伤,顾名思义,是指由温度相对较低的热源长时间接触皮肤所造成的烫伤。与高温烫伤相比,低温烫伤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因此更容易被忽视。正是这种“温柔”的烫伤方式,却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

低温烫伤的发生机制相对复杂,当皮肤长时间接触低温热源时,热量会逐渐渗透到皮肤深层,导致真皮浅层向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由于这种损害是逐渐发生的,因此患者往往不会立即感到疼痛,等到发现时,烫伤已经相当严重,甚至可能导致深部组织坏死。

低温烫伤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脑血管病患者、婴幼儿以及醉酒者等感知能力不敏感的人群。这些人群由于神经病变或醉酒等原因,对温度和痛觉的感知能力降低,因此更容易发生低温烫伤。低温烫伤还常发生在小腿、足部、脚踝等容易与热源长时间接触的部位。

常见的低温烫伤源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常见的取暖设备都可能成为低温烫伤的源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低温烫伤源:

  1. 暖宝宝:暖宝宝是一种便携式取暖设备,由于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广受欢迎。如果长时间贴在皮肤上,就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2. 热水袋:热水袋是冬季常用的取暖工具之一。如果热水袋的温度过高或长时间接触皮肤,也可能造成低温烫伤。
  3. 电热毯:电热毯是许多家庭冬季必备的取暖设备。如果电热毯的温度设置过高或长时间使用,就可能对皮肤造成损害。
  4. 加热汽车座椅:一些汽车配备了加热座椅功能,虽然这在寒冷天气中提供了极大的舒适感,但如果长时间使用或温度设置不当,也可能导致低温烫伤。

如何预防低温烫伤 为了预防低温烫伤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正确使用取暖设备:在使用暖宝宝、热水袋等取暖设备时,应避免长时间直接接触皮肤,要定期检查设备的温度设置,确保不会过高。
  2. 控制使用时间:取暖设备的使用时间不宜过长,特别是在夜间睡觉时,如果需要使用电热毯等设备取暖,应在睡前开启一段时间,待被窝温暖后关闭。
  3. 提高警惕性:对于高龄老人、糖尿病患者等感知能力不敏感的人群,使用取暖设备时要格外小心,最好有专人监护,以确保安全。
  4. 及时处理烫伤:一旦发生低温烫伤,要迅速脱离热源,并用冷水冲淋或冷敷患部以缓解症状,要及时前往医院烧伤科或急诊科就医治疗,以免延误伤情。

低温烫伤的危害与应对 低温烫伤虽然看似“温柔”,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它不仅可能导致皮肤组织的渐进性损害,还可能引发感染、疤痕等严重后果。对于糖尿病患者等高风险人群来说,低温烫伤还可能加重原有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在面对低温烫伤时,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发现烫伤症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及时就医治疗。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低温烫伤的认识和警惕性,共同预防这一隐形威胁的发生。

高女士因长时间使用暖宝宝而导致二度烧伤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享受取暖设备带来的温暖时,我们不能忽视其潜在的危险。只有正确使用取暖设备、提高警惕性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确保我们的安全与健康。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远离低温烫伤的威胁吧!

(图片:一张暖宝宝贴在手上的照片,旁边标注“使用取暖设备需谨慎,避免低温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