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海边出现爆爆珠,球形棕囊藻赤潮现象解析

资料,2023年南海区引发赤潮的赤潮优势种包括球形棕囊藻、骨条藻、纺锤角藻和洛氏角毛藻共4种,球形棕囊藻引发赤潮的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最多,分别为4次和15.5平方千米。

球形棕囊藻赤潮的暴发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过度增殖的藻类会消耗水中的营养物质,导致其他浮游生物缺乏食物来源。随着后期溶解氧含量下降,部分海洋生物会因缺氧而窒息死亡,从而影响整个海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囊体中大量多糖类胶状物质可黏附鱼鳃或渔网,不利于渔业捕捞。对于人类活动而言,虽然球形棕囊藻赤潮对人类没有直接危害,但过敏体质的人群在游泳、嬉戏中如接触到球形棕囊藻及其释放的有害物质,可能引起皮肤过敏、瘙痒等不适症状。藻类可能携带很多肉眼无法看见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发过敏等身体不适症状。因此,相关部门提醒市民,在赤潮发生区域应避免进行捕捞、游泳等活动。

面对赤潮现象,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迅速启动了应急机制。在2024年12月中旬,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海域接连发生赤潮后,深圳海洋中心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对大亚湾、珠江口等海域进行动态监测。12月30日,珠江口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后,相关地方政府启动了Ⅰ级应急响应,深圳海洋中心随后进行了两次应急监测,结果显示赤潮面积有所降低,但水体环境仍处于中高富营养化水平,球形棕囊藻密度较高。为了有效应对赤潮现象,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赤潮海域的巡查和监测力度,及时掌握赤潮动态;提醒涉海单位密切关注赤潮动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减少或避免损失;加强渔船管控,暂停赤潮海域水产品采捕作业,确保海产品安全。

赤潮现象的频繁发生,不仅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也给人类活动带来了诸多不便和损失。这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营养盐的输入,加强海洋生态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应对赤潮等海洋灾害的能力。赤潮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宝贵机会,通过深入研究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多地海边出现的“爆爆珠”现象,实际上是球形棕囊藻赤潮的一种表现。这一现象不仅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和应对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减少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和影响,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我们也应该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蓝色家园。

赤潮现象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