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广州地铁1号线花地湾站D出入口的装修设计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其“上圆下方”的斜圆柱体造型,边沿突出,配色鲜红,乍看之下,竟与棺材形状颇为相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棺材常常与死亡紧密相连,因此这一设计一经曝光,便遭到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强烈批评和吐槽。
面对网友的批评和吐槽,广州地铁方面迅速做出了回应。据地铁公司表示,该出入口的翻新工程由第三方公司负责,设计灵感原本来源于木棉花花瓣,预计完工后应为圆柱体,颜色为橙红色。然而,由于色差问题,在照片中呈现为深红色,与最初的设计方案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地铁公司给出了设计灵感和完工时间的解释,但公众的不满情绪并未因此平息。
在舆论的压力下,广州地铁方面决定连夜拆除这一备受争议的地铁口。据现场照片和视频显示,工人们正在拆除外板,此前完整的红色圆柱体外观已出现了缺口,露出了里面的铁架,拆除工作一直持续到深夜,最终成功拆除了这一引发争议的设计。
拆除工作完成后,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表示,将对花地湾站还未完成施工的ABCD四个进站口外观进行整改,并对部分建筑进行拆除,完工日期尚不确定,可能要比原计划推后。地铁公司还表示,将认真吸取此次事件的教训,在今后的公共设施设计中更加注重公众的接受度和心理感受,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讨论。许多网友认为,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更加注重公众的接受度和心理感受,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适的元素。还有网友调侃道,这种设计可能是设计人员的一种创新尝试,但在民间文化中,棺材的象征意义并不适宜与日常交通工具结合。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于公共决策过程的讨论。有网友认为,地铁公司在设计初期应该进行更广泛的调研和征求意见,以避免出现如此大的争议。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地铁公司的难处,认为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关键在于如何及时应对和处理。
事实上,类似因设计过于奇特或引发争议而被拆除的公共设施并不少见。这些案例都表明,公共设施的设计需要更加谨慎和周到地考虑公众的感受和接受度。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过程,需要平衡美观性、实用性、文化敏感性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多个方面。
在未来的公共设施设计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这些方面,努力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既符合城市形象又满足公众需求的优秀设计作品。同时,公共决策过程也需要更加透明和民主化,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确保决策结果能够符合公众的利益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