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化策马奔腾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汽车企业出口量达到121.8万辆,同比增长47.1%。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已经成为中国车企拓展海外市场的利器。
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而在智能网联领域则是刚刚崭露头角。在不久前举行的泰达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认为,在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迭代、商业模式、产业生态上形成先发优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也指出,我国在智能汽车技术研发方面,多种关键零部件取得突破,激光雷达等核心传感器实现前装量产应用,芯片设计能力达到全球先进水平。在产品应用方面,中国主流车企实现了乘用车L2级智能驾驶大规模商业化应用,2022年上半年L2级乘用车渗透率超过30%。
众多智能科技企业凭借敏锐嗅觉,及早介入并持续发力,为中国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例如,百度萝卜快跑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十多个城市落地,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探索了在开放道路上向公众提供全无人自动驾驶出行服务。
华为也在汽车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在鸿蒙OS3及华为全场景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宣布,由华为深度赋能的AITO品牌首款搭载鸿蒙OS智能座舱的纯电车型问界M5EV开启小订。这不仅实现了手机与车机的无缝连接,也让智能手表能够控制汽车的各种功能。
智能座舱的蓝图正在徐徐开启,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达到681亿美元。中国智能座舱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1030亿元规模,且按照目前增长速度来看,中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智能座舱市场。
激活零配件全产业链条
随着新能源汽车从政策驱动走向消费驱动,市场空间持续拓展,利好不断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带动整个产业加速飞跃。例如,宁德时代作为动力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正逐步实现从“自动化”阶段向“智能化”阶段的转变。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诸如东山精密公司也发布了投资计划,准备在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设立全资子公司,从事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零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等,计划投资总额为13亿元。
零配件是整个汽车行业的观察窗口。市场预测,在新能源汽车的旺盛市场需求刺激下,2021—2025年中国汽车配件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79万亿元。在专家们看来,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汽车智能化的开发让更多智能领域企业有了用武之地。OPPO提出的车机互融系统解决方案——OPPO Carlink,正携手上汽集团打造车机互融领域行业标准“生态域”。这一方案不仅自动识别车主,还能实现提前打开车内的空调、音乐、视频等操作,甚至可以将手机软件流传到车机上,实现跨屏互联功能。
车路协同智能交通蓝图初现
天津(西青)车联网先导区在基础设施改造、数字平台构建和应用场景落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助力车路协同向车城协同的快速演进。这一项目将进一步推动车联网与自动驾驶的融合发展,逐步建立智慧交通体系,实现交通领域的智慧化、精细化管理,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高地。
在测试示范方面,我国已开放测试路段超过6000公里,为80多家企业发放道路测试牌照、载人载物测试许可约1000张,推进无人化测试、载人或载物测试、商业化探索等创新测试活动。
随着车企、零配件厂商、智能科技企业、政府部门纷纷加入,汽车智能化的“朋友圈”不断壮大。行业间跨界融合日益常态化,打通原始创新、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原本垂直线型的产业链向交叉网状的生态圈逐渐演变,产业发展新机遇不断涌现。
科技创新离不开制度创新的配套。目前无人车普及仍面临“四不一难”的问题,即无人车不能入市、不能上牌、不能去掉安全员、不能运营收费、事故责任难以认定。只有持续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突破政策瓶颈,才能实现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双向奔赴,推动社会的巨大进步。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过程,关键是从初始阶段就发力核心科技攻坚,掌握关键技术,营造适度宽松的发展环境,在接口标准化统一适配方面及早筹谋,打破行业及地域垄断,在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打造高水平产品,从而有效、有力呼应公众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