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业奇迹,一个农民如何养活400人


只要给我们一碗水,一粒种子,这个民族就能生存。


以色列人曾这样说过,在当时,恐怕世界上没多少人会相信这种“狂言”。


以色列,一个“流淌着蜜和奶”的国度,地理环境却相当恶劣。整个国家从南到北是狭长形的,国土面积仅2.5万公里,其中沙漠面积有1.2万平方公里,占据了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国可耕用面积仅4100平方公里,甚至比不上中国上海的区域面积。


以色列农业:一个农民能养活400人,三大经验值得借鉴


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农业种植最为需要的水资源,以色列极度匮乏。


缺地、缺水、干旱……从农业自然资源角度看,以色列可谓是拿得一手“烂牌”。但就是在这种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以色列却依靠着科技创新打造了全世界先进的生态农业系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且向世界60多个国家出口农产品、农资装备、传授农业生产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欧洲40%的瓜果和蔬菜都是来自于以色列,被誉为欧洲的果篮;全球70%的小番茄品种都来自于以色列;另外,以色列还是仅次于荷兰的全球第二大花卉供应国……


这一系列傲人的农业成就,让世界为之侧目。这让人不禁好奇,这个沙漠小国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实现农业产业逆袭的?


01


在惠小农看来,以色列农业发展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点:水资源的极致开发利用、农业人才的重金培养、以及最为关键的农业科技创新。


1 先来看水资源的极致开发和利用;


在以色列,“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不是一句空话。首先以色列政府从立法上保护及重视水资源,多次出台水资源保护法,明确了浪费水资源的罚惩措施;另外从财政层面来看,从1948年建国到1990年,这几十年的时间里,以色列对水资源的开发从来没有低于全国财政总投资的10%。


此外,以色列农业重点始终聚焦在如何科学地灌溉、高效地节约用水,因此,以色列节水滴灌闻名世界。



以色列农业滴灌的喷嘴由电脑控制,它能根据地下传感器实时传回来的土壤数据,按照最科学的浇灌方式来决定什么时候浇、浇多少,在保证不浪费一滴水的同时还能让作物更好的生长。


因水资源匮乏,农民灌溉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回收水,为了防止杂质堵塞喷嘴,他们需要利用科学的物理方法去除水中的杂质,尽可能最有效的使用回收水。


2 在农业人才的培养上,以色列可谓是不遗余力。以色列有全世界最顶尖的农业研究组织,也就是“ARO”,下设园艺、农作物、家畜、植物保护、土壤和水利、储存和收割、工程和机械七大研究所,涉及农业的各个角落,并且在以色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有“ARO”的分支机构。



以色列农业发达背后离不开一群强大农业科研人员,在以色列几乎所有的大学里面,都有农业相关的专业,可谓是举国重农。


根据以色列农业数据,1955年,一个以色列农民仅可养活15人;2000年,可以养活90人;至2015年,一个以色列农民已经可供养400人的需求。


由此可见,以色列农业人才的人均产值有多厉害。


3 归根结底,以色列农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是农业科技创新;没有科技,单单靠传统农业的种植,是无法支撑起以色列成为一个农业强国的。


就目前而言,以色列的育种技术、杀虫技术、节水技术、灌溉技术、仓储技术、养殖技术、温室技术、土壤改良研发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沙漠养鱼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海水淡化技术都闻名于全球。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所有盐科研技术研发都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闭门造车,而是放到市场上去解决现实问题,技术以现实市场为导向,这也造就了以色列农业的强大。


02


作为一个沙漠小国,却靠农业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收获到了国际影响力,以色列对中国农业,乃至全世界农业都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它这套成功模式上,惠小农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总结:


1 “科技永远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以色列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永远只会有一个:科技创新。以色列通过科技创新摆脱了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取得了耀眼的成绩。


这就启示了我们未来农业产业要想取得根本性的变革,还是得从科技创新着手。也只有科技创新,才会推动传统劳动密集型农业转化为以科技密集型的数字农业。



2 未来的农业必将由技术型人才主导,最为明显的案例就是以色列闻名全球的滴灌技术,最早其实就是由一个农民发现并改进的;此外,也正是由于机器的高效率利用,才让以色列区区二十几万农民,就生产出了足以养活数千万人的粮食。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在以色列的身上,我们能看到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大对农业人才技能的培养,加大自动化农机装备来替代人工。


3 规模化、集约化、数字化农业运作注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在以色列,几个农民可以同时管理大面积的农田,灌溉多少、光照多少、施肥多少、温控多少,全部都是数字化的管理。通过数字化,规模化的农业运作,农田人均生产效率、效益才会出现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