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阳谋盘点,明知是陷阱,却无解可避

推恩令是什么?这是当时西汉初年整个汉朝被诸侯架空,甚至诸侯国的富裕以及总的疆土,隐隐超过了当时汉朝实际直接控制领土的时候,由著名的谋士主父偃提出的一项计谋。

针对诸侯问题的解决,其实汉朝从建立的时候就提出了不同的方法。首先就是汉高祖刘邦自己的办法;他的办法那是非常的简单直接,那就是自己带兵把那些异姓诸侯王全部收拾了。

什么韩信、什么彭越、什么英布,全部被汉高祖一顿收拾弄没了。他觉得这些厉害的异姓诸侯王没了还不够,又把自己的儿子、侄儿、兄弟分封了一大片。

并且与天下人约定,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诛之。刘邦的想法在他这一代还是可行的,因为他的兄弟、侄儿、儿子都还是不敢和他对着干的;但是他自己也在连年征战当中把身体搞坏了,五十多岁就驾崩去世了。

等他去世之后,那些原本依附于异姓诸侯王的势力,纷纷转头开始依附于同姓诸侯王;并且同姓诸侯王的势力一天比一天要强大。

尤其是一些处在山东地区的诸侯王,他们通过私底下在那里煮盐,一时间成了富可敌国的超级大诸侯。而且最终诸侯还和朝廷内部的功臣集团联合起来,推翻了由汉高祖安排起来的继承人。

然后让汉文帝继位做皇帝,然后对付诸侯的问题,就交给了汉文帝来解决。汉文帝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呢?

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出身于诸侯。而且当时汉朝基本上在诸侯和功臣的掌控下,所以汉文帝当时基本无法直接削弱诸侯;只能尽可能的维持现状,然后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经济,期待未来之人能够彻底的解决诸侯问题。

所以这个问题又来到了汉景帝的手上,汉景帝时期数个诸侯国发动叛乱;于是汉景帝不得不走了刘邦的老路,那就是再次用武力来征服这些诸侯国。

可是在战争当中又培养了新的诸侯,武力征服确实不能长久解决问题。而直接取缔当时的诸侯,则又必然造成这些诸侯国直接发动叛乱;所以这个时候主父偃提出了一个千古第一阳谋。

那就是下令诸侯境内不再实施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允许诸侯王把土地分给所有后代。这个命令摆明了就是要瓜分诸侯,让一个个强大的诸侯不断地瓦解掉。

因为这些诸侯国如果只有一个继承人,那么他们的势力就会一代一代地积累起来。可是如果他们的每个儿子都是继承人,那么这个诸侯国几代就没了。

可是诸侯王可以不执行天子的这个命令吗?显然这也是非常难的。倒不是说汉武帝强迫他们必须把国土分给所有儿子,可是大家都是你的儿子你给一个不给一个,这样的情况必定导致诸侯国内部起矛盾。

最后肯定也会让汉武帝或者后来的什么皇帝,找到从他们内部干掉他们的办法。所以与其让那时候不体面的被取消诸侯地位,还不如现在主动乖乖的按照汉武帝的办法去做。

当然,理论上推恩令还有一种办法破解,那就是诸侯王尽可能地只生一两个儿子。但是这个理论上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古代孩子的成活率是很不确定的。

如果他真的只生那么几个孩子,万一在成长过程当中夭折了,那么这个诸侯国直接就被天子给收回去了;所以不管怎么操作最后诸侯的国家都得整没了。中央王朝不论怎么算最后都是稳赢。

所以主父偃的推恩令,堪称是千古阳谋第一。其他的阳谋都无法达到这种可怕的地步;乃至于虽然主父偃本人因为惹怒了这些诸侯,以及和诸侯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人,从而导致了主父偃死于非命。

但是他的推恩令却仍然强势地推行了下去。推恩令是一个天子对付诸侯的阳谋;也是用来安定天下的阳谋。

巫蛊之祸是什么?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某个人看某个人不爽,然后就在纸上画了一个他看起来不爽的人,每天拿个针在这个小人身上刺,甚至还不停地诅咒的事儿。

这看似简单的封建迷信,实际上在皇宫当中出现,往往都会掀起腥风血雨。

即便皇帝再聪明,往往也无法破解小人用来栽赃陷害的巫蛊。在现代我们都知道巫蛊这种东西是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很大程度上它只是一种封建迷信。

但如果说是那种养虫子的蛊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一定的科学原理。而那些通过扎小人来祸害人的办法,基本上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就跟一个傻子差不多。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皇帝可没有这个觉悟,即便是这个皇帝特别聪明,理论上并不是特别的迷信鬼神;但是只要是在某个人那里发现了这些东西,哪怕是这个人是他最为信任和亲密的人;他仍然大概率不会放过这个人

而是会选择直接把这个人,乃至于这个人的家人全部都会被皇帝给杀死。其实这也不能全怪皇帝疑心,假设我们设身处地地站在皇帝的角度来看,他们选择对一切使用巫蛊的人杀死,甚至哪怕是知道极有可能是别人在诬陷他,却还是要把他们给彻底的铲除。

既是有古代人的迷信成分在里面,其实也有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的意思。毕竟别人都拿着小针在你的画像上扎针了,如果你作为一个皇帝还没有任何表现的话,那么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效仿。

甚至直接派人前来刺杀皇帝也未可知。何况在那个迷信的时代,哪个皇帝也不敢打包票说这么针扎一下,对自己真的一点儿的作用都没有。

所以为了以绝后患,哪怕是背上昏君的恶名,也要把一切和巫蛊有关的人全部给处死。为此汉武帝这么厉害的皇帝,不惜与自己的妻子卫子夫和儿子卫太子决裂,把自己的儿子逼到了不得不造反的地步。

即便是后来汉武帝后悔了,可是到了那个必然的时刻,他怎么敢不下手呢?

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后世应用最广泛的。也几乎是所有阳谋当中既无耻,又让乱世枭雄无限向往的一种阳谋。曹操当时其实还并不显赫,但是他无意当中得到了当时的汉朝皇帝。

虽然说名义上当时汉朝皇帝已经是一个傀儡了,低下的什么大臣、诸侯还有地方军阀一个个的都对这个皇帝不当回事儿;但是别看这个皇帝没实权,却仍然是天下的皇帝。

曹操拿到了皇帝之后,干啥事儿都拿皇帝的玉玺、圣旨来增加权威。尽管当时全天下的军阀都知道,这哪里是什么皇帝的圣旨?基本上全部都是曹操在一旁挟持下,逼着皇帝不得不按照他的意思来写出来的。

甚至直接就是曹操命人抢了玉玺圣旨,然后自己叫人给写出来的;可是绝大多数的诸侯、军阀都还得给几分面子;北方的大多数老百姓更是拿这个当真正的圣旨。

所以曹操就凭借着一手抓住皇帝,一手到处搂钱、搂地盘;从一个一开始不怎么厉害的小军阀,很快就超过刘备、孙权他们发展成了当时最大的军阀。

而且其他的阳谋历史上用的其实并不是很多,但是曹操的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到了后面每个朝代都会用一下。比如后面曹操的儿子建立的魏国,最终也是被司马家挟天子给干趴下的。

而司马家的晋朝最后也被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导致了刘裕推翻了司马家建立刘宋。 之后的许多王朝基本上都差不多,只要一个朝代到了末期,皇帝大概率都会被底下的权臣给控制住,然后权臣就拉着皇帝到处下命令。

明面上好像是皇帝在下命令,实际上则完全遵循权臣的各种意志,甚至于后来的女人都学会了这么一招。清朝的慈禧就是一直抓着皇帝,当时溥仪继位的时候年纪还非常小,其实当时清朝还有更合适的成年人来继承皇位的。

但是慈禧其他人都看不上,就觉得这个几岁的小娃娃溥仪看着最顺眼;其实原因很简单,其他成年的继承人会独立自主,那么慈禧这个女人就没办法继续掌控朝政;而只有溥仪这个小孩子根本拿她没办法。

虽然低下的大臣们都知道皇帝被慈禧给控制了,可是下面的大臣哪个敢去讨伐,已经控制着皇帝的慈禧呢?没有一个人敢去这么做,所以慈禧可以在当时为所欲为!

甚至直接把清朝推向了万丈深渊当中,但是却没有人敢去制止;这一切都是模仿当年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因为这个计谋实施起来根本不需要太复杂的操作,只要把皇帝搞到自己的手里来就行了。

但是因为皇帝代表着皇权,所以即便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控制了皇帝,却人人都有“投鼠忌器”的味道。最后不得不在长期的消磨当中,慢慢的就变成了挟持皇帝的利益集团中的一份子。

这个计谋除了皇帝自己突然逆袭干倒权臣之外,几乎也没有什么其他可以破解的办法。

如果把围魏救赵推而广之的话,那就是军事上经常用到的围点打援。当然,围魏救赵是围点打援的升华版本。围魏救赵是怎么回事呢?

在战国时期的魏国发展的最快,它很快成了战国当中最先强大起来的国家;周边的赵国、齐国都不是它的对手,这也让魏国的野心快速膨胀。它很快就开始向它四周的邻国不断出击,而它周边的邻国则寻求团结起来对付魏国。

当时魏国的大将庞涓派大军攻击赵国,赵国于是立马向自己的盟国求援;齐国看到自己的小伙伴被打了,所以赶紧让田忌带兵救赵国。

可是关于赵国怎么救的问题上,齐国主帅田忌与军师孙膑之间发生了分歧;田忌认为直接带着大军去赵国跟庞涓恶战一场,但是孙膑却阻止了田忌的这种行为。

他认为当时魏国的军队十分强大,即便是面对赵国和齐国两国的军队围攻,庞涓也未必能够那么容易打败。

如果齐国的军队在这一战当中打得惨胜,那么之后齐国必然也会危险,不能直接去跟魏国硬碰硬;他建议直接出兵魏国的都城去,这样庞涓必然会回来救自己的国都。

而在庞涓长途跋涉、齐军以逸待劳的情况下,齐军还可以在路上设下埋伏,打击已经疲惫不堪的魏国军队。

田忌于是按照孙膑的设计去打这一仗,果然庞涓在得知国都被围了之后,尽管他也怀疑可能有阴谋,还是火急火燎的带着数万大军跑回来了。

因为如果魏国的国都被围困他都不回援,那么即便是他在赵国打了胜仗,之后也必然会被魏国治罪。所以即便是田忌在路上设下了天罗地网,庞涓也仍然要去前面闯一闯。

结果果然在回来的路上被打的一败涂地!而且不要看庞涓这里吃了一次围魏救赵的亏,在后面的马陵之战当中,孙膑再一次采用这种围点打援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