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鲍鱼价格大幅下降,中国人的养殖天赋再现辉煌
正文:
如今,人们终于认识到,中国人不仅在种菜方面天赋异禀,养殖天赋也同样强大无比!曾经昂贵的高档海鲜——鲍鱼,一旦落入中国人的手中,价格就注定要被打下来。
就在二十年前,内陆家庭可能还未必见过鲍鱼的真容。但从2023年12月中旬开始,各地的鲍鱼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降价狂潮。一些较小的鲍鱼,每只的售价竟然低于3块钱,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最低价!
在山东荣成的一个鲍鱼分拣交易市场,记者发现这里的鲍鱼价格越来越亲民。15头的一斤36元,20头的一斤32元,相较于去年,价格降低了约10元。而在武汉汉口市的一处菜市场内,海鲜商贩告诉记者,当天最便宜的鲍鱼只需5块钱一只,贵的也不过13块钱一只。
这些鲍鱼主要来自于辽宁大连,品质较高,最便宜的只需5元一只。记者还在汉口渔码头的卖场里发现了更便宜的小鲍鱼,这种规格为15头的鲍鱼,每只只需3.8元。
鲍鱼的“头”分类,指的是一司马斤里有多少只大小均匀的鲍鱼,这里的司马斤是香港地区一直使用的古代计量单位名称,约等于现在的0.6公斤。当它们的重量一定时,鲍鱼的数量越多,说明鲍鱼的体积就越小,相反则说明体积越大。例如,20头的鲍鱼体积就要比10头的小一半。
全世界已知的鲍属约有75种,其中用作经济商品的有10多种,中国就有7种,杂色鲍、皱纹盘鲍等最为常见。中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鲍鱼产出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鲍鱼消费国,过去十年内,全世界鲍鱼产量的增长有近90%是中国承担的。在中国每年消费的鲍鱼产品中,有90%是属于本国自产自销。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福建。
福建是中国鲍鱼最大的产地,除福建以外,辽宁、山东、广东的产量也不小。对于鲍鱼的需求,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新西兰、南非等国主要以自然采捕为主。全球野生鲍鱼年产量约为10000吨,澳大利亚与新西兰总捕获量就超出3000吨,占了全球野生鲍鱼产量的30%。
鲍鱼的生存对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新西兰的海域拥有较好的水质,非常适合它们生存。新西兰有蓝边鲍和黑金鲍等珍贵鲍种,过去十年,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每年捕捞量在800到1000吨左右,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稳定状态。
南非的鲍鱼也是野生品种,是公认最珍贵的鲍种之一,其中孔雀鲍个体大、口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美洲墨西哥的野生鲍鱼因为品质高获得世界认同,他们捕获的野生鲍鱼大部分被加工成鲍鱼罐头。美国的鲍鱼生产方式为野生加养殖,曾经有世界上最大的鲍鱼渔场,但由于过度非法捕捞,渔场被迫关闭,目前仅加州和夏威夷少量养殖。
鲍鱼主要生活在水质好、海藻繁茂的海底岩礁上,白天以发达的足部肌肉吸附在岩礁上,到了晚上,它们四处摸索爬行寻找食物。它们的食物主要是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等褐藻。
雌雄鲍鱼到了3岁时开始生殖。在繁殖期,雄性和雌性通过小的呼吸孔释放生殖细胞,生殖细胞相互作用受精。受精卵孵化后,在幼螺阶段,它们会寻找安全区域躲避,等壳变得足够坚硬能低于捕食者再出来活动。温度对幼螺的发育有很大影响,高温甚至会造成幼螺终止发育,而低温会使其幼螺阶段持续时间变得很长。
鲍鱼含有高量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其壳在中医里被称为石决明,具有明目清肝、滋阴壮阳的作用。鲍鱼自古就被列在海产“八珍”的首位,经济价值很高。
近年来,鲍鱼人工育苗和养殖技术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导致鲍鱼消费供大于求,是鲍鱼降价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鲍鱼养殖大国,有着山东、福建等鲍鱼养殖之乡。在去年,福建连江县向海里投放了大约20亿粒鲍鱼苗种,鲍鱼的产量自然不会少。
为了避免各种极端天气的影响,鲍鱼的养殖有了一套独有的“南北接力”的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南北温差,抵御南方夏天的台风和北方的寒冷天气,缩短养殖周期,扩展养殖空间。这种特有的养殖模式,突破了以往难以解决的天气问题,大大提高了鲍鱼的产量。
然而,养殖技术提高、规模扩大的同时,鲍鱼的消费并没有相应随之增大。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对2022年的统计,当年全国鲍鱼产量达到23.3万吨,消费量为22.94万吨,虽有差距,但供需是基本匹配的。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与庞大的鲍鱼养殖规模相匹配的消费规模却没有出现。
除了市场供应大于消费需求,与进口鲍鱼之间的竞争,也迫使我国的鲍鱼降价。另外,天气的原因,使得鲍鱼的个头相比其他年份偏小,也是价格降低的一个原因。
尽管鲍鱼价格降低,成本并不会随着下降,反而因为养殖规模的扩大,喂养鲍鱼的饲料价格呈现上涨的趋势。但这也有利于淘汰劣质企业,促进鲍鱼行业的集中度。
鲍鱼降价,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无论如何,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养殖技术更加成熟,更为规范,这是谁也逆转不了的方向,要么就去适应,要么就只能接受淘汰。
(图片:从吃不起到没人吃!“贵族食材”鲍鱼价格大跌,它都经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