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年味,记忆深处的温暖回忆

童谣里的年,满心期盼

儿时年味:藏在记忆深处的温暖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这首童谣,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拧,便打开了记忆的大门,将我儿时对年的期盼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腊八节过后,村里的年味就像被点燃的鞭炮,“噼里啪啦” 地弥漫开来。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筹备过年的各项事宜,孩子们则跟在大人身后,满心欢喜地感受着这热闹的氛围。

在农村,腊八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起床,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腊八粥。锅里翻滚着各种豆类、谷物,香气四溢,让人垂涎欲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香甜的腊八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那一刻,年的味道便在心底悄悄生根发芽。

过了腊八,村子里就陆续有人家开始杀猪宰羊,准备年货。猪圈里养了一年的肥猪,被几个壮汉合力抬上案板,虽然有些残忍,但在孩子们眼中,更多的是新奇和兴奋。猪血被收集起来,做成血豆腐,那可是年夜饭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集市上更是热闹非凡,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卖年货的摊位琳琅满目,摆满了各种糖果、年画、鞭炮、新衣服等。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眼睛瞪得像铜铃,对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好奇。兜里要是能揣上几块糖,便能开心得蹦蹦跳跳,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城镇里,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商场里播放着欢快的新年歌曲,人们大包小包地采购着年货。街头巷尾,卖春联的、卖福字的,生意格外红火。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写下一幅幅寓意吉祥的春联,刚写好就被人们抢购一空。

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电子游戏,但快乐却如此简单纯粹。每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新年快点到来,盼着穿新衣、戴新帽,盼着吃不完的美食,盼着和小伙伴们尽情玩耍,儿时的年味,是记忆深处最温暖、最珍贵的宝藏。

忙年:大人们的忙碌,孩子们的欢乐

(一)年货筹备:集市上的热闹与温馨

进了腊月门,村子里的大人们就开始为年货忙碌起来。平日里安静的集市,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仿佛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

大人们拉着架子车,或者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们去赶集。集市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欢快的年节乐章。

卖年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红彤彤的春联、喜庆的年画,挂在摊位上格外显眼,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新衣服、新鞋子也摆满了货架,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满心期待着能穿上新衣过年。

父亲总是会提前列好年货清单,一样一样仔细地挑选。他会给我买上几挂鞭炮,看着我眼巴巴的模样,偶尔还会多买几个摔炮,让我能在小伙伴面前威风一把。母亲则忙着挑选布料,打算给一家人做几双新鞋垫,再买些针头线脑,为新年的衣物缝缝补补做准备。

糖果摊前围满了孩子,花花绿绿的糖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母亲总会称上几斤,有酥糖、奶糖、水果糖,每一种都甜到心坎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时,嘴里含着糖,心里满是幸福。

集市上还有卖各种干货的,瓜子、花生、核桃,这些都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零食。父亲会和摊主讨价还价,争取多买一些,好让家里的客人吃得开心。

除了吃的、穿的,家里用的东西也得备齐。锅碗瓢盆、香烛纸炮,一样都不能少。父亲扛着一捆甘蔗,母亲提着大包小包的年货,我跟在后面,手里紧紧攥着刚买的鞭炮,满心欢喜地往家走,那沉甸甸的年货,满载着对新年的期盼。

(二)洒扫庭除:辞旧迎新的仪式感

小年一到,忙年的节奏便更加紧凑起来,洒扫庭除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是一场辞旧迎新的仪式,寓意着把旧年的晦气统统扫出门,迎接崭新的开始。

母亲总是这场仪式的总指挥,她早早地起床,把家里的被褥、床单都拆下来,浸泡在大盆里,用手使劲地揉搓着,直到每一寸布料都干净如新。父亲则找来长长的竹竿,绑上扫帚,开始清扫屋顶和墙壁上的灰尘。一年下来,角落里挂满了蜘蛛网,墙壁也变得灰扑扑的,父亲挥舞着扫帚,灰尘在阳光下飞舞,仿佛是旧时光的碎屑纷纷扬扬地飘落。

我也会帮着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拿着抹布擦拭桌椅板凳。那些旧家具在我的擦拭下,渐渐露出原本的色泽,仿佛也焕发出新的生机。家里的每一扇窗户都要擦得透亮,母亲说,这样新年的阳光才能毫无阻挡地照进来,带来一整年的温暖。

扫地的时候,母亲总是格外细心,连床底下、柜子后面这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都不放过。她弯着腰,眼神专注,把灰尘和杂物聚拢在一起,再扫进簸箕里,嘴里还念叨着:“把这些脏东西都扫干净,咱们家来年才能顺顺利利的。”

经过一家人一整天的忙碌,家里彻底变了样,窗明几净,焕然一新。看着整洁的屋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新年的喜悦已经提前住进了家里。

(三)美食制作:舌尖上的年味

在儿时的记忆里,忙年的过程中,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美食制作环节了。从腊月开始,家里的厨房就整日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那是年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母亲是制作美食的主力军,她的手艺精湛,每一道菜都能勾起我们肚子里的馋虫。蒸馒头是一项大工程,母亲提前和好面,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等到面团膨胀起来,变得蓬松柔软,就可以开始揉面、做馒头了。母亲的手像是有魔法一样,一会儿工夫,一个个白白胖胖的馒头就摆满了蒸笼。她还会用红枣、红豆等给馒头做装饰,做出各种花样,有开花馒头、枣馒头,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

炸酥菜也是过年必备的美食。母亲把萝卜切成细丝,裹上面糊,放入滚烫的油锅里,瞬间 “滋滋” 作响,香气四溢。炸好的酥菜色泽金黄,咬一口,外酥里嫩,满口留香。还有炸耦合、炸丸子,每一样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我总是守在灶台边,眼巴巴地看着锅里的美食,趁母亲不注意,偷偷捏起一块放进嘴里,烫得直呼气,却还是舍不得吐出来。

父亲则会帮忙做一些力气活,比如剁肉馅、杀鸡宰鱼。他手法娴熟,不一会儿就能把一只鸡处理得干干净净。鱼肉被切成块,裹上面粉,下油锅炸至金黄,留着过年做菜用。那些炸鱼块,既是年夜饭上的佳肴,也是平日里解馋的美味,吃的时候蘸上点醋,酸香可口,回味无穷。

在东北老家,粘豆包更是年味儿的象征。黄米面的外皮,软糯香甜,里面包裹着满满的红豆馅,咬上一口,粘粘的,甜甜的,幸福感瞬间爆棚。制作粘豆包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互相帮忙,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包豆包,男人们负责烧火、蒸制,孩子们在一旁嬉笑玩耍,热热闹闹的场景,满是浓浓的乡情。

除了这些,母亲还会炒瓜子、花生,把自家种的南瓜子、葵花籽放在锅里炒熟,嗑瓜子成了过年闲暇时光里最惬意的事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着瓜子,聊着天,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那温馨的画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年俗:传统习俗中的文化传承

(一)写春联与贴福字:笔墨间的年味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到腊月,父亲就会早早地准备好红纸和墨汁,开始写春联。他的书法虽不算精湛,但一笔一划都写得极为认真,饱含着对新年的期盼与祝福。我总是像个小尾巴一样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将心中的美好愿景化作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大字:“红梅迎春笑,玉兔出月欢”“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 那些对仗工整、寓意吉祥的词句,仿佛带着魔力,让小小的我对新年充满了无限遐想。

左邻右舍知道父亲会写春联,也纷纷拿着红纸上门求字。一时间,家里热闹非凡,满是浓浓的墨香和欢声笑语。父亲来者不拒,乐呵呵地为大家书写,我就在一旁帮忙研墨、递纸,心中满是自豪。

除夕那天,贴春联可是一项庄重而又充满欢乐的仪式。我和父亲小心翼翼地将写好的春联展开,用米糊均匀地涂抹在背面,然后郑重地贴在大门两侧。红色的春联,黑色的字迹,在冬日的阳光下格外醒目,仿佛是新年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贴 “福” 字时,父亲总会特意把 “福” 字倒过来贴,寓意着 “福到了”。看着那一个个喜庆的 “福” 字,家里顿时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新年的脚步似乎更近了。

(二)祭祖:慎终追远的情思

在老家,祭祖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仪式,承载着我们对先人的追思与敬意。年三十的午后,阳光洒在院子里,长辈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祭祖的供品。水果、糕点、酒水,还有热气腾腾的饭菜,摆满了一桌。

一切准备就绪,爷爷便带着我们晚辈,手持香烛,前往祖坟。一路上,大家都神情肃穆,脚步沉稳。到了祖坟前,爷爷先将坟头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在墓碑前摆上供品,点燃香烛。香烟袅袅升起,带着我们的思念飘向远方。随后,爷爷带领我们一一叩拜,嘴里念叨着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来年风调雨顺的话语。那一刻,我虽然年纪尚小,但心中也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之情,仿佛能感受到先人的庇佑就在身边。

回到家中,还要在堂屋设立的祖宗牌位前再次祭拜。供桌上的烛光摇曳,映照着长辈们虔诚的面容。我们依次上香、磕头,传承着这份对祖先的敬重与感恩。祭祖仪式不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家族精神的延续,让我从小就懂得了饮水思源、不忘根本。

(三)守岁:团圆夜里的温馨守候

除夕之夜,守岁是一场温馨而又充满期待的守候。一家人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或是看着春晚,或是分享着过去一年的趣事,欢声笑语不断。母亲总会准备一些瓜子、花生、糖果,让大家边吃边聊,享受这难得的团聚时光。

春晚的节目精彩纷呈,歌舞、相声、小品,每一个都能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一家人守在电视机前,眼睛盯着屏幕,时而为精彩的表演鼓掌,时而被幽默的台词逗得前仰后合。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的干扰,大家的心都紧紧地聚在一起,感受着浓浓的亲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年的钟声越来越近,气氛也越发热烈起来。父亲会拿出准备好的鞭炮,到院子里点燃,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耳欲聋,驱散了旧年的阴霾,迎来了新年的曙光。而我们这些孩子,最期待的莫过于长辈们发压岁钱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将一个个红包递到我们手中,还不忘叮嘱几句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的话。红包里的钱虽不多,但那份关爱与祝福却无比珍贵。我们把压岁钱压在枕头下,带着满满的幸福进入甜美的梦乡,相信新的一年一定会如这守岁夜一般,充满温馨与希望。

初一拜年:亲情纽带的延续

大年初一,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新的一年拉开了帷幕。孩子们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迫不及待地出门去感受新年的热闹。

新衣是年的礼物,那崭新的布料、鲜艳的颜色,穿在身上仿佛整个人都焕然一新。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有一身新衣裳,所以格外珍惜。穿上新衣,走在路上都觉得自己神气十足,小心翼翼地生怕弄脏一点。

放完开门炮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寓意着交好运,形状像元宝,寄托着对新年的美好期许。母亲总会在饺子里包上几枚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预示着这一年会财源广进。我每次吃饺子都格外小心,满心期待着能咬到硬币,那种惊喜的感觉,至今难忘。

吃完饺子,便是拜年时间。在农村,家族里的人会成群结队地走街串巷,给长辈们拜年。孩子们跟在大人身后,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个不停。每到一户人家,大人们说着吉祥话,互相祝福新年如意,孩子们则乖巧地给长辈磕头,长辈们笑着递上红包,还会抓一把糖果塞进孩子们的口袋。

那时候,红包里的钱不多,几毛几块,但却承载着满满的关爱。孩子们并不在乎钱的多少,而是享受着这份收获的喜悦。拜年结束后,大家聚在一起,互相炫耀着自己的 “战利品”,口袋里装满了糖果,手里攥着红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亲情在这一来一往的拜年中愈发深厚,儿时的年味,也在这欢声笑语中愈发浓烈。

今昔对比:年味淡了,思念浓了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物质极大丰富,可儿时那种浓浓的年味却似乎渐行渐远。

小时候,过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如今,大家都忙着各自的生活,即便过年相聚,很多人也只是低头玩手机,交流少了,亲情也似乎变得淡薄。

集市上依旧摆满了年货,但那种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热闹劲儿却不复存在。孩子们对新衣服、糖果也不再像从前那般渴望,电子游戏、网络世界成了他们新的乐园。

年夜饭的餐桌上,菜品愈发精致多样,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或许是少了母亲忙碌的身影,少了一家人齐心协力制作美食的温馨,少了那份对美食的期盼。

鞭炮声也不再像儿时那般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为了环保,很多地方都禁放烟花爆竹,过年的夜晚变得格外安静,安静得让人有些失落。

然而,尽管年味淡了,对儿时过年的思念却愈发浓烈。那些美好的回忆,如同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它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终怀揣着一份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

或许,年味从未真正离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藏在我们心底最柔软的角落,等待着我们在某个回首的瞬间,再次将它唤醒,重温那份纯真与温暖。